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大河網訊 日前,羅山縣出臺《關于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實施意見》,要求將生物多樣性法治保障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,這標志著羅山縣法治護航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。
羅山縣地處豫鄂皖三省交界,境內分布有高等植物189科1903種,野生陸生脊椎動物426種,鳥類334種、昆蟲類1741種,被譽為我國中部地區的“基因庫”。羅山縣董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“鳥類天堂”,鳥類種類占全省的80%、全國的20%。
近年來,羅山縣堅持法治護航綠色發展,守正創新,積極探索“規劃+政策”“保護+治理”“線下+線上”工作機制,強化法治保障,努力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新高地,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。
“規劃+政策”先行,構建全域保護新格局。堅持用法治思維守護生態環境,科學調整“三區三線”,實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。先后設立國家級董寨鳥類自然保護區、省級黃緣閉殼龜自然保護區、省級靈山風景名勝區,以及石山口水源地等重點保護區,優先保護區域803平方公里,占全縣面積的38%。出臺《羅山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》等政策規定。同時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經費列入財政預算,將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體制改革等環保指標權益提高20%以上。
“保護+治理”并重,織密法治護航新網絡。堅持懲治違法犯罪與修復生態并重,被動司法與主動作為結合,建立和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“行政執法、檢察監督、司法審判”+“恢復性司法、社會化治理”的“3+2”工作機制,落實《關于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的實施意見》等文件,建立完善“河長+檢察長+警長”“林長+檢察長+法官”,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和信息共享機制。堅持開展常態化執法檢查和綜合執法、聯合執法、協同執法等專項執法行動,始終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嚴打嚴管嚴罰的高壓態勢。
首創“義工服務代償機制”,對涉獵等破壞生態環境案件,協調被告人簽訂恢復修復承諾書,責令其履行義工服務、復植補綠和增殖放流。推動法治服務關口前移,向基層延伸,在重點地域設立司法保護和宣傳教育示范基地、檢察保護中心、林點警務室、普法宣傳點,打通生物多樣性保護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“線上+線下”結合,引導公眾形成新共識。不斷拓展普法宣傳的形式和手段,創新運用新媒體平臺優勢,形成“兩微一端”、視頻及直播平臺等多類型法治宣傳新矩陣:線上以生物多樣性保護真實案例,拍攝普法微電影微視頻,其中《鳥的天堂2-青山綠水人常在》榮獲中央政法委第六屆平安中國“三微”大賽最佳編劇獎、全國法院“金法槌獎”微電影優秀獎;創新運用直播手段開展普法教育。線下嚴格落實普法責任制,運用“法律七進”,融通“生物多樣性日”“環境日”“愛鳥周”等節點,開展喜聞樂見的專題普法教育;成立董寨觀鳥聯盟、鷺鷥林保護協會等6支民間公益組織,常態化組織普法宣傳公益活動,讓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全民自覺行動。
“三加”機制,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規范有序、統一高效的法治保障。羅山縣的法治護航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先后在聯合國《生物多樣性公約》締約大會第十五次會議、中非綠色使者計劃-非洲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氣候變化協同研修班上進行了分享推廣。生物多樣性保護帶動縣域觀鳥經濟、生態農業和特色旅游三大特色產業,羅山縣先后成功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、全國茶旅融合發展示范縣、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、省級食品安全示范縣和省級全域旅游示范縣。生物多樣性在法治力量守護下日益豐富,生態環境越來越好。全縣森林覆蓋率由38.4%提高到44%,鳥類由233種增加至334種,朱鹮已野化放飛7次133只。(朱美惠 彭鵬/文圖)
關鍵詞:







